採訪:王柏豪、彭梓涵 撰文/攝影:彭梓涵
現任中國附醫胸腔內科主任,臺灣肺部疾病診斷權威名醫涂智彥,2005年於中國附醫導入「介入性支氣管鏡治療」,為80%無法根治的氣道阻塞患者多爭一口氣。中國附醫也成立「愛爾博(ERBE)大中華區介入性支氣管鏡訓練中心」, 持續推廣與教育介入性支氣管鏡治療概念,期望節省醫療支出同時幫病患多爭一口氣進而改善病患喘促情形,以增加存活時間。
中國附醫胸腔內科診間外,一位喘得厲害的患者等候看診,他在別院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但是經住院治療仍無法得到改善,飽受窒息一般所苦,一出院後,他馬上轉到涂智彥醫師的診間掛號報到。
這位狀況不好的患者,初步胸部X光檢查沒有異常,涂智彥進一步安排進行電腦斷層掃描,但患者因喘促厲害無法平躺,涂智彥決定改以支氣管鏡診斷,果然,「這是食道腫瘤壓迫造成的氣道阻塞,不是COPD。」
涂智彥在做支氣管鏡檢查過程中,同時為患者放置氣管支架維持呼吸道暢通、摘取腫瘤切片化驗,結果證實患者得的是食道鱗狀上皮癌,清楚真正病因後,病人當天終於能正常睡眠,之後也順利接受了化療及放療,迄今,這位病人仍每個月默默到涂智彥診間外送上一杯致謝飲料……。
中國附醫成立「愛爾博大中華區介入性支氣管鏡訓練中心」讓涂智彥持續教育新一代的胸腔科醫師介入性支氣管鏡治療觀念。
本文收錄於《環球生技月刊》Vol.79 2020年10月號生醫小百科
介入呼吸病學(Interventional pulmonology),自1980年興起以來,在短短的幾十年間,隨著新興科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不斷應用,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良性呼吸系統疾病和肺部腫瘤的「診斷」和「治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呼吸介入支氣管鏡,可分軟質和硬質兩種,目前由普通支氣管鏡,已發展到超細支氣管鏡、窄頻染色及自體螢光支氣管鏡。硬質支氣管鏡也發展出影像輔助的圖像系統,氣管鏡末端也設計出各種操作孔,便於連接呼吸器和進行各種操作。
呼吸介入支氣管鏡在診斷應用上,可進行包括常見肺部及縱膈腔疾病,如:肺部腫瘤、肺部感染、縱膈腔淋巴結腫大、及胸膜腔疾病等。
治療應用上,主要用於各種原因導致氣管左、右主氣管及右中間支氣管狹窄,常能搭配熱消融技術包括:高頻電刀(如:氬氣刀)、熱燒灼,以及冷凍、近距離放療、局部藥物治療、氣球擴張術、支架置入等。
Chrome: https://www.google.com/chrome/browser/desktop/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