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日,據《彭博社》報導,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的新冠病毒疫苗,將啟動在美國的三萬名成人大規模臨床試驗;此外,英國的臨床試驗也進入最終階段,初步結果預計最快在下個月出爐,是歐美國家目前進展最快的新冠病毒候選疫苗。
《臺灣》德必碁獲美FDA新冠抗體檢驗試劑EUA
今(1)日,基亞(3176)子公司德必碁宣布,旗下新冠抗體檢驗試劑(TBG SARS-CoV-2 IgG/IgM Rapid Test Kit)獲得美國FDA的緊急使用授權許可(EUA)。
德必碁表示,美國FDA係依據法規規定及科學證據,認為所申請的新冠肺炎抗體檢驗試劑,能有效診斷近期或之前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個體,因此發函核准。
TBG SARS-CoV-2 IgG/IgM Rapid Test Kit可應用於新冠病毒的IgG與IgM抗體在人體血清與血漿中的定性與辨別;用以協助辨識個人對新冠肺炎病毒的免疫反應、檢測出近期或之前感染過新冠肺炎病毒的個體。
德必碁表示,產品的銷售仍需視疫情發展與市場供需而定。
《臺灣》瑞寶生醫新獲 《特管辦法》細胞治療實體癌項目通過
近(8月31)日,仁寶旗下瑞寶生醫與奇美醫院合作,將自體免疫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CIK)應用於多種實體癌治療項目,獲得衛生福利部核定。該細胞治療應用項目包括21種實體癌第四期,包括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頭頸癌、食道癌、胃癌、胰臟癌、膽道癌、肝癌、腎癌、膀胱癌、攝護腺癌、卵巢癌、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生殖細胞癌、軟組織肉瘤、腦部惡性腫瘤、神經內分泌癌、皮膚癌、甲狀腺癌、腎上腺癌。
《臺灣》BTC2020拉開序幕 蘇貞昌:科技結合醫療 打造臺灣成亂世中福地
2020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io Taiwan Committee, BTC),於今(1)日起為期三日,以「2030展望臺灣新未來」為主題,探討在疫情衝擊後,臺灣應該如何走向未來十年,並在行政院院長蘇貞昌蒞臨致詞下揭開序幕。
議題一:後疫情時代催生產業新格局
- 陳建仁:新興傳染病研發團隊永續 產官學研整合、補足P3實驗室為關鍵
- 施振榮:善用智慧醫療優勢 盼臺成為「世界的創新矽島」
- 石瑜:「數據」為商業化利器 台灣應把握健康數據利基
- 楊泮池:產業發展轉型 「人才」、「人力」再塑為關鍵
- 劉祖惠:經商環境、醫療體系、生醫能量、ICT製造 後疫情臺灣優勢力量
- 謝達斌:跨部會推動精準健康產業鏈 讓台灣成為標竿國家
- 綜合討論:精準健康推動 臺灣臨床、跨領域人才恐面臨不足窘境
議題二:完善精準健康產業基盤
- 陳華鍵:從醫療大數據分析出發 減少醫療浪費
- Jim Weatherall: AI應用於新藥研發 臺灣發展有利基
- 邱麗孟:NVIDIA攜手臺醫院 加速實現精準醫學平台
- 薛瑞元:商業模式臺精準醫療產業一大挑戰
- 郭沛恩:建構臺灣精準醫學基因平台 作為全球漢人數據研究
- 洪偉淦:醫療產業駭客網路攻擊日益嚴峻
- 綜合討論:國發會:六大產業共通問題——人才、資金、法規
《美國》Elon Musk神經科技公司Neuralink 展示最新腦機介面晶片
近(8月29)日,特斯拉執行長Elon Musk於其創辦的神經科技公司Neuralink發表會上,實際演示其開發的新版腦機介面晶片,在植入豬隻大腦後,晶片能夠記錄豬對外界刺激的腦波反應。新版的晶片裝置大小僅有10元硬幣大,植入後僅會在頭皮上留下很小的疤痕,可以連結到智慧型手機,也支援無線充電。
《美國》《Nature》子刊:兩種發炎反應標記物可預測COVID-19嚴重性
近(8月25)日,美國西奈山(Mount Sinai)的科學家已經確定了兩種發炎反應標記物,可預測COVID-19的嚴重程度和存活率,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奠定了基礎。這篇研究已經發表在《Nature Medicine》。
近(8月29)日,克勒格布爾印度理工學院(IIT Kharagpur)電子與通訊工程系團隊,發表一種能夠無痛給予大分子藥物的微針貼片,希望改善打針所帶來的疼痛,應用在經皮治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