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臺大生醫電資所所長、現任工研院生醫所副所長莊曜宇,是國內跨生醫與電資雙領域的第一位教授,為臺灣生醫電資領域注入活水。他是賦予基因資訊實質臨床意義的開路先鋒,開發出多種演算法、系統、基因資料庫等,也是全球首度解出臺灣帝雉全基因定序的關鍵人物。
Profile:莊曜宇 | |
現職 |
|
學/經歷 |
|
隨著趨勢,臺灣以往以代工為主的 ICT 產業,逐漸轉型邁向生醫產業,近年來,醫療與電資兩個領域的結合越來越被重視。
今年 3 月,陽明大學首創於醫學系設立「醫師工程師組」,以培育兼具醫療與電資兩者的跨領域人才,盼充分運用臺灣這兩個強項,發展數位醫療產業。
但事實上,醫療與電資跨領域授課,早在 20年前,就開啟了濫觴。
全臺第一位醫療與電資跨領域教授
2000 年時,美國完成了人類基因定序草圖的創舉,並將基因資訊公開在美國國家生物資訊中心(NCBI),同時期的臺灣,也開始投入發展基因定序、基因晶片。
當時的臺大醫學院院長陳定信,同時也是臺灣基因體醫學國家型科技計畫 (NRPGM) 共同主持人,於是大力提倡要訓練跨領域人才,認為電機系、資訊系學生也應該接觸生物醫學相關領域,卻苦於找不到兼具生醫與電機相關專業的教師來授課。
因緣際會透過時任臺大醫院內科部主任楊泮池的引薦,找上了正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癌症研究所 (NCI) 進行基因晶片相關研究的莊曜宇。莊曜宇本身從大學到伊利諾理工學院碩士,都是主修生物學系,後來更取得哈佛癌症生物學博士學位,正是橫跨生醫、電機等專業的最佳教授人選。
陳定信希望他能回臺灣為跨領域人才培養注入活水,並協助當時的基因體醫學國家型科技計畫。當時莊曜宇在美國 NCI 中擁有自己的實驗室,並在放射科學研究計畫中擔任基因晶片實驗室負責人,工作十分穩定,對家人都在美國的莊曜宇而言,回臺教書的不確定性其實很高,因此,面對邀約起初還是十分猶豫。
「不過,以自己癌症生物學的背景,理應去醫學院會最合適,到電機系可說是一個陌生領域的全新挑戰。」勇於接受創新、突破的莊曜宇,最後仍決定放棄美國的高薪返臺,也成了全臺第一位醫療與電資跨領域教授。
莊曜宇說,「自己跟一般教授不太一樣,很喜歡接受新的挑戰,或許曾經在大學聯考意外失利過,讓我更奮發向上。」
莊曜宇以不服輸的毅力,最終取得美國哈佛大學癌症生物學博士學位,從中養成樂於接受挑戰、執行力驚人的個性。
接下永齡、生醫電資所所長兩重擔
2009 年時,美國又跨海來臺希望莊曜宇回美,擔任美國 NCI 放射科學研究計畫辦公室主任,負責審核與監管全美國與放射治療有關的研究計畫。
這又是一個創新的挑戰、還可以鳥瞰美國整個國家對放射治療發展的研究趨勢,於是他又再度去了美國,也因此認識了很多美國放射治療領域的專家,如現任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局長 Dr.Stephen Hahn。
2007 年起,臺大開始與郭台銘的永齡健康基金會攜手成立「臺大永齡生醫工程中心 ( 現為永齡健康研究院 )」,其中包含:永齡生醫工程館、癌醫中心醫院、輻質中心三大區塊。
臺大前副校長、管理學院教授湯明哲,於是在2011 年的某天親自致電給人在美國的莊曜宇,盼能運用莊曜宇跨領域的專業知識,以及在美國放射治療科學研究計畫的經驗和人脈,回臺負責其中的永齡生醫工程館與輻質中心,推動並加速其建造。
莊曜宇於是二度返國,並於 2012 年接任臺大生醫電資所所長,成為以生醫背景在電機資訊領域擔任所長的第一人,後更連任至 2018 年才卸下所長職位,借調至工研院生醫所擔任副所長。
培養跨領域人才
臺大首位在任所長重返當學生全臺第一位在電機系任教的癌症生物學博士教授,如何讓電機工程背景的學生能跨足到養細胞、養動物等完全不同的領域呢?莊曜宇不諱言,儘管自己從晶片的製造到臨床應用、分析都有深度涉略,但面對完全是電機背景的學生,一開始仍是一大難題。
莊曜宇思索,因為電機系的學生本質還是工程背景,因此,他專為電機系學生設計全新課程安排,將普通生物、分子生物、遺傳及生物科技融合成「生物科學通論」。
>>本文節錄自《環球生技月刊》Vol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