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SHERLOCK鑑定技術用於加州瀕危魚類「越洋公魚」(delta smelt)保育。(圖片來源/UC Davis)
2020.05.22 環球生技雜誌 / 記者 吳培安 編譯
近(12)日,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加州水資源部和麻省理工學院布洛德研究所(MIT Broad Institute)三方合作,利用MIT科學家張鋒創立的CRISPR檢測平台公司Sherlock的技術,開發出大大縮短瀕危保育物種「越洋公魚」(delta smelt)遺傳鑑定時間的工具,助力加州當地的瀕危物種保育。
Sherlock公司的同名CRISPR技術平台「SHERLOCK」,為「特異性高靈敏度酶解鎖」 (Specific High Sensitivity Enzymatic Reporter UnLOCKing) 系統的縮寫名稱。近來因為在新冠病毒疫情中推出核酸篩檢技術、取得美國緊急使用授權(EUA)而備受矚目。
現在,這套技術被應用於將越洋公魚從其他外觀相似的非原生(nonnative)魚群中挑出,不但取代了傳統的魚肉、魚鰭採樣程序,直接用拭子取魚身表面的黏液直接分析DNA,更將鑑種時間從4個小時(送到岸上的分析實驗室),縮短到20分鐘就地完成,並將結果呈現在手持螢光讀數器或試紙上。
這項技術獲得加州水資源部合作與支持。由於美國聯邦和各州的抽水計畫規定,必須減少瀕危物種被抽出原水域的數量,因此這樣的即時鑑定工具,在野外生態保育上能夠發揮應用,省去執行人員等待鑑種的時間。
越洋公魚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保育類,全世界僅分布在加州中部的沿海水域,近年來因為棲息地水資源發生巨變,面臨滅絕的危機。
由於越洋公魚的外觀,和其他生活在相同水域的兩種魚類——油胡瓜魚(longfin smelt)、西太公魚(wakasagi)極為相似,三者間也不易辨別。因此,研究團隊認為,快速鑑定技術將有助於為環境監控帶來突破。
UC Davis動物科學系客座助理教授Andrea Schreier表示,CRISPR能做的不僅是編輯基因體,也能在生態學上做出非常酷的應用,我們才剛開始起步探索。未來這項技術,也可用在其他無法單憑肉眼快速辨別的物種。
參考資料:
https://www.ucdavis.edu/news/crispr-tool-conservation-not-just-gene-editing
Chrome: https://www.google.com/chrome/browser/desktop/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