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王柏豪
採訪撰文、攝影/王柏豪、彭梓涵
視覺設計/林嘉慶 美術設計/黃黛鵑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撲朔迷離,各國政府在即時公衛防疫的同時,紛紛投入國家力量同步開展對治療COVID-19的醫療研發。
4月9日,臺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一級開設後,也設置了研發組,跨部會整合衛生福利部、經濟部、科技部及所屬機構,設置了檢驗、疫苗、藥物、預測模式、技術支援五大平台,以進行分工與整合,平台網頁並於這天正式上線(https://covid19platform.nhri.edu.tw/)。
這個「防疫科技國家隊」,直接由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領軍,由國衛院院長梁賡義擔任總召集人。
其中與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三大組:檢測組召集人,為前衛生福利部部長、現任長庚兒科特聘教授林奏延;疫苗組召集人,為前疾管局局長、現任國衛院特聘研究員蘇益仁教授;藥物組召集人,為臺大副校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三大小組尚有共同特別顧問一人,為前健保局局長、上騰生技顧問董事長兼總經理張鴻仁。
13日,行政院記者會宣佈,未來在「醫藥防疫科技研發」將投入54.6億元,進行「檢測醫藥」及「科技防疫」工作。
龔明鑫政委表示,109年度預算「生醫防疫相關科技計畫」匡列33億元,希望建置相關檢驗疫苗或藥品;長期規劃上,行政院則核定衛福部「防疫中心興建工程計畫」(2022~2027年)40億元,疾病管制署(CDC)已經規劃未來建設7間P3實驗室。
潛藏的採購商機立即引起國、內外實驗室設備及自動化系統商的高度關注,甚至積極卡位。
國衛院院長梁賡義在會中指出,目前共投入21.6億元(來自特別預算與「移緩濟急」經費)在檢測、疫苗、新藥等三方面,希望提升臺灣檢測和治療新冠肺炎能量。他特別提及,已有歐美國家希望與我國合作檢測試劑,未來能夠技轉到當地生產,菲律賓則對臺灣的疫苗感興趣。
「防疫科技國家隊」疫苗組召集人蘇益仁說,「疫情下半場的問題會逐漸浮現,如果欠缺檢測試劑、疫苗、藥物的話,臺灣下一場仗會很難打!」。
4月以來,從接二連三的「防疫科技國家隊」記者會及廠商技轉招商說明會,看得出來政府正卯足全力督促研發落實產業。其中,又以檢測開發方面的成果最為亮麗。
截至目前,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楊安綏實驗室團隊產業化進展最快,計畫以非專屬授權模式技轉產業。
楊安綏團隊在過去數十年累積、擁有專利的合成抗體庫技術平台基礎上,於3月9日成功合成能辨識新冠病毒核殼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的抗體群,未來只需要從鼻腔咽喉採驗,將可比照流感快篩,15分鐘迅速得知結果。
由於在此之前,國際上所開發出的檢測仍主要為核酸技術(PCR),中研院領先全球的開發成果,被選入發表於3月26日的Nature子刊《Nature Biotechnology》網站報導。
3月23日,中研院請經濟部技術處協助舉辦授權說明會。短短一週內,就有9家廠商(後來也都通過院內審查)提出申請移轉抗原、抗體檢測裝置或設備測試。
合作廠商涵蓋廣泛,來自包括:體外檢測試劑(IVD)生產開發(普生、亞洲基因、台塑生醫)、儀器代理(瑩芳)、流感快篩(東耀生技、寶齡富錦)、過敏源檢測(凌越生醫)、微流體晶片(洹藝科技)、血糖檢測系統(泰博科技)等。
中研院已於4月10日將新冠病毒核殼蛋白及血清抗體、以及病毒抗體配對等,交付各廠商進行產品開發。預計到5月底前,將有機會陸續看到廠商所開發的各種檢測。
中研院技轉室向本刊表示,為了因應疫情及配合廠商縮短產製時程,以爭取投入國內、外防疫,中研院對這次技術的「非專屬授權」也正在考慮朝向國內不收技轉金、僅收取合理權利金的方式,希望大家共同能早日對疫情做出貢獻。不過,因為技轉牽涉國、內外不同市場範圍,中研院對一些技轉條件尚未最後定案。
國衛院與國防醫學院預醫所利用過去抗SARS病毒抗體為基礎,開發出10-15分鐘即可完成的COVID-19快篩試劑條。
且和其他人類冠狀病毒(OC43、229E、NL63)、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A型流感病毒(H1N1、H5N1、H7N9)等呼吸道相關病毒及腸病毒(EV71),都不會有交叉反應,可應用於大量篩檢使用。
「防疫科技國家隊」技術支援小組召集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表示,「SARS期間,當時國衛院與位於新北市三峽的預防醫學研究所合作,產製了很多單株抗體,只是疫情幾個月內就被撲滅,因此沒有用武之地。」
「這次比對COVID-19的病毒後發現,和當初可對抗SARS的一些抗體,其抗原辨識部位與COVID-19幾乎是一樣的。」
4月8日,國衛院舉辦現階段產品雛形說明會,國衛院技轉及育成中心主任蔡熙文表示,「已經有22家廠商進行技轉專案申請,也受到歐盟、波蘭等國家關注。」
據了解,目前已經選出6家廠商進行後續開發,此新冠病毒快篩準確率與流感快篩相當(靈敏度約5~7成),需借重業者Know-how再進行優化。國衛院表示,希望「非專屬授權」技轉的公司能最快在3個月內(即7月間)達成量產的目標。
4月15日,工研院舉辦第二場防疫科技說明會時,也發表其輕型「疫開罐」核酸分子檢測技術,只有600公克重,非常適用於潛伏期篩檢,宣稱在一小時內可完成快篩,也完成國內專案製造30例陰、30例陽檢體測試,準確率達90%。
這套堪稱世界最輕巧之一的快篩檢測儀,原型來自 2016年工研院生醫所開發出的「手持式傳染病分子即時檢測系統」,其結合光學即時偵測模組,實現了微小化聚合酶鏈鎖反應(PCR)系統,可結合各種試劑的開發。
該儀器還贏得2018年第十五屆國家新創獎,當時也是為了因應亞太地區常爆發的季節性傳染性疾病所開發,具有攜帶方便、即時檢測、定點醫護的優勢。
工研院目前正在進行專利布局,據已完成雛形樣品開發,預計4月底完成臨床測試、6月試量產後,希望這次透過疫情機會順利技轉整套檢測系統給廠商,並盼7月能正式量產。
「臺灣在學研上其實不輸國外,像SARS期間,臺灣就已經建立了許多病毒相關的學術典範。」司徒惠康說。
而每經歷一次新興傳染病,防疫能力就會蛻變一次。科技部自SARS後17年來,長期支持學界累積感染病研究,總計約補助了300個研究實驗室和相關計畫。
奠基於過去累積的基礎,臺灣學研界在這次新冠疫情的檢測技術上,不僅綻放了光彩奪目的研發能量,聯合產業共同促進研發落實產業發展,也展現了前所未有的開放與速度。
>>本文節錄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73
Chrome: https://www.google.com/chrome/browser/desktop/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