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港交所推出未盈利生技公司上市新規,香港在生物科技市場投融資交易十分活躍。香港政府也積極投放公共資源,以利生物科技經濟所必須的研究發展能力和營商環境。
同時也因為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香港生物科技相較其他區域,產業業者們也顯得更為團結,並透過組織運作共同參與國際間的活動,以吸引更多對其生物科技有關業務的投資,積極建立對產業增值鏈有可持續貢獻的夥伴關係。
2019年臺灣醫療科技展期間,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HKBMIA)在主席盧毓琳及常務會董陳晉宇率團下,包括偉崇生物科技控股旗下江蘇思穎柏霖、萬信電子科技(Myndar)、Qi Diagnostic等新創有成的廠商也連袂來台,展現香港在利基型生醫領域的蓬勃發展。
本刊也透過陳晉宇的引薦下,獨家專訪這些別具利基、且正積極與臺灣建立夥伴的廠商。
撰文/劉端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說
東曜藥業於2019年11月在港交所掛牌。(攝影/鄔麗.巴旺)
因為堅信生物科技有益人類健康福址,鈕扣大王陳偉崇一頭投入自主研發的藥品級膠囊原料領域。(攝影/劉端雅)
Qi Diagnostic兩位創辦人張煒鋒(右)和甘雲龍(左)。(攝影/劉端雅)
萬信電子科技銷售總監麥俊順。(攝影/劉端雅)
偉崇生物科技控股旗下江蘇思穎柏霖生物董事長陳偉崇,最早是做鈕扣製造、貿易起家的成功企業家。
提起陳偉崇,可能是臺灣紡織大廠(包括吳家的新光紡織)無人不曉的鈕扣大王,貝殼鈕扣製造、銷售全世界,甚至遠在斯里蘭卡都設有生產工廠。
蓄著小鬍、給人俠氣的陳偉崇,其實是虔誠的基督徒。讓人好奇,他的鈕扣事業版圖如此宏遠,為何會進入生技產業?
原來,2012年中國央視播出《毒膠囊的秘密》,曝光了河北一些企業用石灰對各種垃圾場拾來的皮革廢料進行褪色漂白和清洗,再熬製成工業明膠,最終這些含重金屬-鉻超標的明膠大肆流入藥品、保健食品企業。
這讓陳偉崇非常震驚,「需要藥品的人已經是生病的人了,怎堪的了膠囊有『毒』!」
他因此大受啟發,「中國人很需要自主研發膠囊原料」,也因為30年的鈕扣事業已經穩定,並讓陳偉崇累積了財富,他正想著轉型投入新項目事業。
於是,單純的這個念頭,讓他儘管初期受到家人反對,因為陳偉崇並無生物科技背景,但他堅持自此投入開發藥品級膠囊,「生物科技有益人類健康福址」,陳偉崇說。
2013年,陳偉崇找上安徽大學生命科學院研發羥丙基澱粉(Hydroxypropyl Starch)的團隊,並投資技轉成立思穎柏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注研發與生產羥丙基澱粉和利用羥丙基澱粉開發膠囊原料。
根據統計,全球空心膠囊每年使用量1兆粒,中國則有2,000億粒左右,占全球市場率20%。
目前,空心膠囊的生產也都是國外廠商,主要包括有Qualicaps、Capsugel、Associated、Suheung和Farmacapsules等5家,但原料仍以明膠居多。
「生產澱粉膠囊成本因為昂貴,市占率不到10%,市場大約只有3.3億美元。」
但陳偉崇卻反而看到了澱粉膠囊潛藏的巨大空間與商機。
陳偉崇表示,「雖然占率不到10%,但羥丙基澱粉可以帶動的產業鏈遍及藥品、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範圍,是一個高達3千億人民幣的龐大產業鏈。」
思穎柏霖第一階段的發展定位為膠囊原料生產商,之後希望將產品拓展到藥用輔料和食品添加劑市場。
只是,陳偉崇這一頭栽入,一走就是8 年,才終於成功開發出純天然澱粉膠囊、且生產成本比國內外現有標榜植物性膠囊廠商更為便宜。
陳偉崇坦言這期間遇過不少挑戰,包括:技術團隊人和利益分配的問題、關鍵技術無法克服導致進展延宕,舉凡新創事業發展會遇到的障礙,讓已經被香港公認是成功企業家的陳偉崇,也沒少吃過這些苦頭。
又為了解決製程技術上一個久懸未解的問題,陳偉崇毅然遠赴歐洲又投資技轉了一項關鍵技術回來進行整合,以加速漫長的開發時程。
因此,目前研究團隊除了原來的安徽大學生命科學院,還吸引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國外的專家加入。
「當初預計研發費是2~3千萬人民幣,但目前已累積將近2億,且每年公司投入的研發費用仍維持300~500萬人民幣。」
問他曾經想放棄過嗎?陳偉崇不改企業家本色地笑說,「研發階段是賠錢生意,但有信心只要投產後,就很快就可以回本。」
--------------------------------------------------------------------------------------------------------------------------
原來都任職華大基因(BGI Genomics)主管職的張煒鋒、甘雲龍,從基因檢測領域中「嗅」出了呼吸檢測的未來應用與商機。
兩人於2018年回到香港創立「Qi Diagnostic」,希望可研發出一種無創、成本低和方便的初步疾病篩檢工具。
他們後來和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副教授鄭波攜手合作,決定開發一種非侵入式的氣體檢測平台,用於早期多種癌症篩檢和個人健康管理。
這項呼吸檢測儀「電子鼻i-Nose Sensor」,利用測試呼氣成分,並運用人工智慧(AI)分析健康狀況,十分鐘內便能診斷出檢測者健康與否,可以及早發現癌症,盡早治療。
「i-Nose Sensor」透過奈米感測器晶片,檢測呼氣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成分變化,並結合AI演算法準確檢測呼氣中VOC種類和濃度的變化,最後與「呼吸指紋」資料庫相比對,用以判斷使用者是否初步患有肺癌、大腸癌、哮喘等疾病。
甘雲龍解釋,正在申請專利中的感測物料(金屬氧化混合物),是用於轉換一種具有高度導電穩定性的材料,可以感知呼吸中不同種類的VOC。
而自主研發的Core Shell Heterostructure (異質結構)能提升感測物料對特定VOC的選擇性。一旦VOC種類和濃度產生變化,感測器會輸出訊號,並運用AI演算法進行即時分析和排除干擾因素。張煒鋒表示,目前已經推出的呼吸檢測儀多為氣喘疾病檢測,且檢測的標記是單一標記(Marker),但i-Nose Sensor可檢測的標記有6種,包括肺癌、結直腸癌、胃癌、心力衰竭等。未來,將進一步擴大至16種標記。
--------------------------------------------------------------------------------------------------------------------------
早於2009年成立的香港萬信電子科技(Myndar),執行長文振聲,多年來專注研發尖端智能識別技術及物聯網(IoT)應用方案。
香港知名品牌珠寶商,包括周大福、周生生旗下珠寶產品的智慧標籤設計都是出自萬信電子。現在,萬信電子又將應用方案,從珠寶鐘錶業跨入醫療機構行業。
萬信電子科技銷售總監麥俊順表示,香港慢性病患者多,醫院為了節省人手及延長病人的回診診期,往往提供一次性10個月的藥物劑量。
但如果患者在這段期間,出現新症狀而需更換新藥,或因儲存不當,將會導致未用藥物嚴重浪費。
過去,香港衛生署也曾發生貯存疫苗的冰箱,因為溫度低於建議的溫度範圍(介乎攝氏 2 至 8 度之間),導致疫苗無效而浪費。
於是,文振聲將該系統除了應用在食品、精品外,也延伸到醫療領域。
他開發出MyndVIZ–冷鏈(Cold Chain)物聯網可視化平台及方案,利用雲端管理和監測「冷鏈」物流過程,以控制實物溫度,讓物品得到妥善儲存。
這套方案並獲得2017年「最佳智慧香港大獎」及「物聯網應用」組別金獎。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70
Chrome: https://www.google.com/chrome/browser/desktop/index.html